DJI Osmo 360 特色:
- 定製版正方形 1/1.1 吋 CMOS 感光元件
- 拍攝最高 8K 50fps 全景畫面、1.2億全像素拍照
- 5K 4:3 30fps 和 4K 4:3 120fps 單鏡頭畫面
- 支援10-bit & D-Log M
- 內建 105GB 儲存空間
- 支援 OsmoAudio 雙麥克風直連
- 相容 SENA 等藍牙耳機連接收音
- 電池同 Action 5 Pro,100 分鐘 8K/30fps 錄製
- 磁吸快拆加入電子接點,接續航延長桿同步充電
DJI 首次跨足 360 全景相機作品 Osmo 360,在全景相機市場掀起巨大漣漪。雖然晚了許多年才踏入,但大疆發揮強大產業鏈優勢,以訂製款 1/1.1 吋方形感光元件,帶來等同 1 吋感光元件感光面積,攝影圈裡有句流行語「底大一級壓死人」,這句話在運動相機及全景相機領域同樣成立,大感光元件帶來更多的進光量,在低光及夜間環境都有更好的畫質表現。
DJI Osmo 360 搭載 1/1.1 吋方形感光元件,擁有等同 1 吋感光元件感光面積。
相機還直接內建 105GB 儲存空間,省了一張 128GB 記憶卡的錢是其次,重點是不怕忘了裝記憶卡出門的窘境(這種經歷應該不少人遇過)。不只感光元件、內建存儲等硬體規格具殺傷力,Osmo 360 還打出標準套裝售價 NT13,980 元、甚至在活動期間見到 NT$ 11,790 限定價格,再次展現產業鏈成本控制能力,簡直不留給其他對手活路。
Osmo 360 另一個強項是直接使用 Osmo Mobile 配件生態系,包含與 Osmo Action 5 Pro 相同的電池、Osmo Action 系列的磁吸快拆卡榫結構,能直上各種大疆自家配件,也可直連 DJI Mic2 與 DJI Mic Mini 無線發射器達到一對二使用。要知道拍出精彩的 360 全景影片,配件是少不了的,大疆自己也很清楚,目前有推出超過 12 種各式套裝版本供選擇。
可直上 Osmo Mobile 配件生態系。
機身造型較接近方形,尺寸 61 x 36.3 x 81 mm、重量 183 公克,表面為磨砂材質,搭配 2 吋水平觸控螢幕,觸控介面邏輯延續 Osmo Action 運動相機和 Osmo Pocket 3 裝置。冷開機按下 Snapshot 錄影和電源鍵約 3 秒進入工作狀態,暖開機更是不到 1 秒,速度相當快。除了按鍵之外,也有手勢控制和語音控制,但少了一轉即拍這種更直覺的控制方式。有人會說 Osmo 360 機身外型較不利於單手直接握持及調整觸控選單,但全景相機直接抓著機身拍攝的機率較低,大多都還是搭配隱形自拍桿。
採較寬的方形設計,搭配橫式 2 吋觸控螢幕。
錄製規格 8K 50p 全景影片、5K 60P 平面影片、4K 100fps 慢動作錄影、120MP 全景照片,並具備 10-bit 色彩深度提供 D-Log M 錄影模式可自行調色。實拍全景影像的畫面細節、銳利度表現都相當優秀,單鏡頭模式直接作為運動相機使用也沒問題。仰賴 1/1.1 吋感光元件和 F1.9 大光圈,夜拍表現開啟 SuperNight 夜拍模式進光量夠高,細節量相當足夠,暗部降噪處理也不錯。
Osmo 360 提供全景、自拍、超級夜景等全景拍攝模式,以及單鏡頭模式。
360 全景模式 8K 影像超廣角截圖,標準色彩接近肉眼所見。
360 全景模式 8K 影像去畸變截圖,室內暗部的細節都有保留。
相較競品用多顆晶片處理鏡頭調校、拼接與畫面畸變等細節的優化,Osmo 360 搭載單顆晶片,機身沒有動態跟拍模式等方便影像直出的便捷功能,大都需仰賴軟體後製輸出。全景模式中的自拍模式無需事後取景,但同樣需要經過軟體輸出平面影片,機身也能開啟快剪助手功能,可一鍵鎖定拍攝者視角快速構圖,再透過 Mimo App 進行輸出。手機版 DJI Mimo App 和電腦版 DJI Studio 基本功能都有,但也僅止於基本功能,目前還沒見到專為 360 影片打造的眾多特效模板與自動剪輯功能,即便 Mimo App 有智慧辨識及一鍵成片功能,但並沒有運鏡效果。
Osmo 系列都是透過 DJI Mimo App 處理,Osmo 360 也不例外。
360 軟體基本的功能都有,包含重新取景、智慧追蹤、運鏡功能和濾鏡調整等。
提供用手機快速取景、以及智慧辨識功能自動挑選素材的精選時刻。
可使用一鍵成片功能,但 360 影片只會有默認前方視角。
電腦版需使用 DJI Studio 軟體,可直接連接 Osmo 360 讀取機內記憶體、或直接讀取記憶卡和其他儲存空間內容。
DJI Studio 同樣提供基本的取景和運鏡功能。
提供智慧追蹤功能,但沒有像 Mimo App 提供智慧辨識功能的精選時刻。

拍攝 D-Log M 色彩模式再套上 Lut 效果,在後期製作有更大的調整空間。
在全景拍攝上,Osmo 360 面對明暗對比太大的場景如車內外空間、室內外空間時,還是較容易出現天空過曝、或人物曝光偏暗的狀況。在畫面畸變處理、以及近距離的接縫表現,也都還有進步空間,拍攝建築物、柱子等直線有較明顯的桶狀變形,近距離拍攝人物在接縫處臉部也會失真變形,DJI Studio 軟體中只有 Optical Flow 光學拼接一種選項,不像對手有多種拼接方式和 AI 拼接彌補。
Osmo 360 在 8K 連續錄影時,高溫戶外環境容易觸發過熱保護強制關機。長時間連續錄影算是比較極端,畢竟 8K 全景影片真的很吃記憶體容量,個人使用習慣是拍短分鐘數的影片,並未遇到過熱關機的狀況。如果有連續長時間 8K 錄影的朋友需要注意。
最後在鏡片替換上,相較其他全景相機品牌陸續加入自行更換鏡片設計,Osmo 360 則需要寄回原廠處理更換,無需加入 DJI Care 也能付費單次更換,但寄送需要付出較高時間成本,我想下一代機型應該很快會追加這功能。
Osmo 360 適合注重影像本質的玩家,對於影像畫質細節、暗光環境表現、以及想要更大的色彩調整空間,Osmo 360 是目前消費型全景相機前段班的選擇。價格更是極具誠意,在同價位帶難以找到同級感光元件對手。不過在機身直出平面影片、以及軟體後製功能上則較陽春,需要使用者手動取景運鏡,期待未來大疆一步步加強軟體性能。
延伸閱讀:
3c老實說 / 30天評測心得連載 / 投幣式編輯人生 / 氣象部落客勞倫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